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超音速“贴地飞行” FUJI Transonic 2.5 LE 评测
FUJI品牌始于1899年,以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为名与Logo,百年历史与经验如同富士山一样经久不衰。今天来到我们美骑评测中心的FUJI Transonic 2.5 LE公路车最早于2014年环法伴随着德国网存车队亮相,时至今日也算是世巡赛上的一员老将了,但奇特的车架管型设计还是让没骑过它的小编感到一定的新鲜感,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它的骑行感受是否能像它的涂装那样“新鲜”。
不像其他大部分厂商,FUJI没有自称自己的产品是“地表最快”或者“秒天秒地”秒神马的,仅仅展示了在Transonic在A2风洞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在40km输出300w的骑行状态下,相比自家的SST车型节省了65秒,相比Altamira车型则节省了55秒。
大家对这辆FUJI Transonic 2.5 LE的第一印象想必是极具春日气息的渐变撞色涂装,这款前黄后红的涂装出自FUJI的REMIX涂装订制计划,将REMIX涂装用于入门级车型上可以让更多人用12999元的入门价格体验到REMIX计划的魅力。
既然是入门车型,车架材质自然是使用FUJI次级的C5碳纤维制造,令价格更具竞争力。也许是车架管型比较圆润的缘故,49cm小尺寸车架给人的气动感并不如大尺寸车架来的强。
头管使用上1-1/8英寸下1-1/2英寸的大锥形头管设计,由于小尺寸车架头管长度很短,总体造型给个感觉像个小胖墩,感觉萌萌的,官方表示这个小胖墩头管刚性可以媲美SST车型。小编我看到这矮萌的头管,已经有一些不详的预感……
Transonic的前叉与一般气动车架不同,它的前叉非常粗壮,叉肩位置也算是小编见过最粗壮的了,可以提供超强的侧向刚性;整体使用半椭圆形的截面,在确保刚性的同时也能稍微优化一下风阻。官方数据显示,这支粗壮的前叉侧向刚性提高了15%。
车架头管下方使用整合式叉肩设计,也许是叉肩过于粗壮,前叉与车架的贴合度并不是十分完美,不过还是能降低下管高度来优化风阻系数的。
从侧面看可以发现,头管前部使用偏尖的造型,据说可以连同Shimano直装夹器降低风阻,不过也导致比叉肩突出了一块,略显突兀。小编偷偷告诉你们,其实前方左右45°方向的叉肩也是比头管突出两块的……
车架使用全内走线设计,后刹车入线口位于头管左侧,对左后刹车的用户比较友好,反过来说就是右后刹车的用户需要认真处理走线了。
▲上管的渐变涂装与车架整体涂装相呼应
下管并未使用风阻较低的扁管型或是兼具气动和刚性的Kamm Tail管型,而是延续了SST车型经典的倒三角管型,也许是FUJI认为这个部位的刚性比风阻更重要吧,的确不少车友也更钟爱硬朗的骑乘感。
▲作为一款出现在大环赛赛场的战车,自然是已去UCI交过“保护费”了
立管使用时下流行的Kamm Tail管型,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包覆后轮设计,优化风阻系数。
粗壮的五通使用PF30规格,搭配30轴心牙盘可以提供优秀的踩踏刚性,相比SST和Altamira车型提升了4%;但由于配备105牙盘,所以使用了Praxis Works的转换中轴。
三通区域也是十分粗壮,既然是气动车型,自然也使用了隐藏式座管夹,座管并未跟随立管使用Kamm Tail管型,而是在三通处渐变成水滴管型。至于后叉肩那个猎奇的小尾巴气动造型,也算是与前叉肩相呼应了吧。
后叉管型也是相当粗壮,后下叉截面非常宽,确保踩踏刚性;后上叉则使用扁管型降低风阻,阴柔的造型也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后上叉造型看上去让人觉得并没多大轮胎间隙的错觉,但事实上Transonic可以兼容高达28c的轮胎。
在小编印象中,Transonic是在Canyon Aeroad CF SLX之后,市面上第二款使用后上叉直装式夹器的气动车架。相比Aeroad,它的后上叉有避让刹胶的凹陷位,不会像Aeroad那样出现使用宽圈时刹胶间隙不够的尴尬。相比传统夹器,直装式夹器的刹车手感和刹车刚性更强;相比底置夹器,后上叉直装式具有方便维护以及降低维护周期的优势。
车架上提供一个整合式防掉链器,确保在激烈变速以及颠簸路况上万无一失,比较贴心。
在描述头管时,小编我已经提到有不祥的预感,打开FUJI官网一看Transonic的车架几何图,验证那个不祥的预感……最小的两个尺寸Stack均不足500,Reach也较一般车架长,这辆49cm的STR值更是低至1.29,不安装垫圈的话真的是要用“贴地飞行”的骑行姿势骑行,是小编我体验过最激进的车架,真的是为车手而生。立管角度也是极为激进,前三个尺寸均为75°以上,54cm就直接跨越到73.5°,有点不按常理出牌。
套件使用可靠耐用的Shimano 105 5800套件,并且前拨也配上中期改款的5801侧拉式前拨,安装调节更加方便。在齿比搭配方便充分考虑到入门车友的需求,使用50/34T压缩盘+11-32T飞轮+中腿后拨的设定,面对陡坡也无所畏惧。不过作为一辆气动车,配这种齿比有点让人感到奇怪。
为了拉低整车售价,Transonic 2.5 LE仅配备了一对“让你可以骑回家”的Fulcrum Racing 7入门级轮组,满满的“射歪了套路”。皮实耐用的R7作为一对训练轮还是非常合格的,如果想有更好的性能表现,那么还是需要一对碳刀的。
外胎配备了一对25c的Vittoria Zafiro Pro,在同级别内规格较高,较复杂的胎纹在各种路况环境下都能提供优秀的抓地力,路感也比较优秀。
操控组件均为FUJI旗下子品牌OVAL的零件,零件命名方式均为三位数数字,弯把为310、把立为313、坐垫则为438。把组均为6061铝合金材质,弯把上把使用人体工学造型、下把使用压缩弯型,搭配厚实的OVAL 300把带,能够为绝大部分用户提供舒适的握感。
骑行感受
小编在把立下留一个1cm垫圈的设定安装好它后,上车的第一感受就是:真的是十分激进……感觉车头依然十分低,抓手变位置时背部已经几乎平了,抓下把位时,核心肌群弱爆的本小编根本坚持不了多久,看来“贴地飞行”的先决条件还是要自己腰好。所以大部分车友如果选择了这款车,要先做好当“长颈鹿”(形容把立垫圈多)的心理准备。
从车架管型看来,Transonic并未因追求气动效果而放弃车架性能,还是保留了一定竞赛型公路车的特性。从德国Tour杂志的数据看来也确实如此,气动效果处于第二梯队,但刚性数据则基本与竞赛综合型公路车持平。实际骑行感受也是如此,车架无论是五通还是车头,刚性均十分优秀,充分感受到限制车架发挥的就是这对R7训练轮,当我偷偷将轮组换成自有的碳纤维轮组后,才能充分地体会到车架优秀的刚性。较强的刚性加上十分低的姿势设定,让Transonic十分擅长平路短距离冲刺,粗壮的前叉和五通在冲刺过程中的支撑力非常好。在大集团中“苟”到终点前的冲刺中爆发的骑法十分适合这辆车。
在爬坡表现方面,由于配备入门轮组,使得整车重量高达8.6kg,自然是不太给力的。不过由于“肉脚救星”32T的存在以及车架刚性优秀,还是可以稍微弥补一下重量的劣势。
由于车架具有很强的刚性,转向和摇车等动作均比较直接,操控性不错。前叉的Trail值比SL6还要小,车头操控趋向于敏捷,前端对转向的响应十分迅速,在高速下坡时的表现与它的几何一样趋于“高手向”,灵敏,但新手宽容度并不算高。直装夹器则提供了优秀的刹车手感和力度,使下坡更加得心应手。
大部分气动车架都具有路感较颠的特性,粗壮的Transonic自然也不能免俗。在骑行过程中能感受到许多细碎的震动,至于在路况较差以及面对大震动时,我们能换个话题么?所幸车架最大支持28c的外胎,在面对较差路况时可以通过更换28c外胎以及较低气压来缓解颠簸的路感。
美骑点评
优点:架型涂装有个性、直装夹器、刚性好、操控敏捷、齿比范围宽、支持28c
不足:舒适性较差、重量偏重、几何过于激进
改装建议:碳纤维轮组和弯把
更多FUJI车型推荐:
▲Transonic 2.3 LE 采用C5碳纤维车架,Shimano R8000 变速套件 Fulcrum R5轮组 整车售价:16999元。
▲SL 2.3 采用C10碳纤维车架,shimano R8000套件。整车售价:17999元。
▲SL 3.3 采用C5碳纤维车架,shimano 5800套件。整车售价:9499元。
▲Roubaix Le 1.5 采用超轻铝合金车架,碳纤维前叉,shimano 5800套件,整车售价:8599元。
摄影:Kent
责任编辑:Avalon
下一篇:返回列表
“……这辆FUJI Transonic 2.5 LE的第一印象想必是极具春日气息的渐变撞色涂装,这款前黄后红的涂装…………”,Excuse me???这是绿,苹果绿,好吗! @Avalon,小编
是不是屏幕色差?我感觉是黄色……
+1
22感觉这配色XDS先用了,当时觉得不会有比这个更丑的了,想不到还有后来者。
+1
2240要用300w来推吗其他品牌气动车用户表示240左右就行了
+1
23这个还真要看车手的。估计测试的车手身材比较壮,朋友75kg,人是非常高,比较瘦那种,参考迪穆兰的身材。他均速40的话就需要平均功率300w左右。我的身材跟伊万差不多,肯定就省很多功率,我自己看平路40的话,大概就是250w左右功率,但是我能力有限,不能保持多久。
+1
22日本最高山?我大美国品牌怎么可能用日本的名字?小编招摇,FUJI可是美国品牌
+1
23先了解下它的前生再发言
+1
22以前是美国,可是现在是日本的了。不过也是在东莞造
+1
22请问小编身高多少能骑49码呢? 正想入部fuji,同样激进的几何,码数不知怎么选。。。。。
+1
22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