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新闻

郑泽诚亲述:欧洲山地多日赛Swiss Epic赛后手记(下)

Perskindol Swiss Epic是一场好玩的五天山地车多日赛,属于 Epic系列赛事三大赛之一 ,今年郑泽诚和自己多年的队友共同并肩作战,挑战堪称最难的山地马拉松多日赛,在赛后郑泽诚也第一时间向我们分享Swiss Epic的参赛经历,下面一起来看看每一天的挑战吧!

第一站 | 贝特默阿尔卑 >> 贝特默阿尔卑| 63公里 | 爬升2700米 

Perskindol Swiss Epic的第一天,选手们由贝特默阿尔卑的赛事中心出发。由于早上出发时温度较低,所以赛前热身变得更重要,这样可帮助肌肉迅速进入比赛状态。开赛后,大会的领航员骑着 eMTB以中立形式带领我们驶出小镇。离开小镇后,便是第一段的越野爬坡,大概 3公里,爬升 400米左右,在山顶可以一览著名的阿莱奇冰川。通常在多日赛的首天,各选手们都会积极发力进攻,尝试在早段把对手拉开,争取较前的总成绩排名 (GC)。

我们亦跟随大组的节奏,保持在中上游的位置。由于起点是位于海拔 2000米左右,空气较平原稀薄,氧气的浓度较低,心肺及肌肉都需要更用力去输出相同的功率,而我们的心跳都比正常时候高出大约每分钟 10-20 BPM。 完成首段爬坡后,便是长达10公里,下降 1200多米的单线越野路段, 直达罗纳河谷。下坡路段整体难度颇高,有很多颇窄的 V字形发夹湾,天然的尖锐乱石堆及连续数级的落差。我们都以安全第一的战术去应付下坡路段,为免因爆胎或摔车而损失更多的时间。

▲郑泽诚和Kevin共同冲向拱门

下坡后,主要都是起伏路段,穿越于罗纳河谷周边的村落及山路。我们都一起保持着挺快的节奏,希望可以争取总成绩上更高的名次,使我们在第二站可从实力较强的组别出发。途中更有机会首次在钢索吊桥上骑行,轻轻摇晃地俯瞰脚下溪流的体验别有一番风味。而第一站的“高潮”,于45公里处开始的 10公里,平均斜度约 15%的泥石路面爬坡。这时候,Kevin双腿开始感到疲倦,可能是因为在赛事前40公里的高速节奏消耗得太大,身体未适应在高原的高强度的耐力踩法。他的四头肌开始出现抽筋的情况,迫不得已要减慢。到接近山顶时,大腿已进入无法踩着向前的状态,只好下车半行半跑,心情和身驱都绝对不好受。我此时能做的就是不断为 Kevin打气,鼓励他前进,好不容易我们终于到达费尔施-埃基斯峰。接着,我们一直下坡回到贝特默阿尔卑的终点,心想只求没有意外,顺利完成第一天。看到冲线拱门时,那种释怀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第二站 | 贝特默阿尔卑 >> 格雷兴 | 77公里 | 爬升2700米


Perskindol Swiss Epic的第二站,这站是比赛第一次的转场,从贝特默阿尔卑到格雷兴,是今年比赛中距离和关门时间最长的一站。由于在第一站我们奋力向上,大会根据总成绩排名将我们调到 UCI组别后 2组的 B闸出发。离开贝特默阿尔卑小镇后,是悠长的单线技术性下坡,经过莫雷尔 (瑞士境内荏唯一的蕃红花农场),再沿着罗纳河谷直达著名古老城区布里格。

接着,我们平稳地进入该站的首2段爬坡,分别是 10公里爬升1000米及 4公里爬升 400米。这段上坡混合了柏油路及不少本地热门的登山径,意味著有一定的路段的坡度是骑不上,需要下车推。这对于一般选手来说都会颇为棘手,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不太习惯像三项铁人般的迅速肌肉功能转换,节奏也较易被打乱。加上汲取昨天的经验,我们都以较保守的节奏去应付赛事前半段,中途亦跟不同的选手拉锯。沿途在爬坡的路上更可以远距离观望最后一天的终点,世界著名三角朱古力上的标志 - 马特洪峰。

攻顶后接着是沿着罗纳河谷山连绵的下坡,直达另一老城区菲斯普。从这里开始沿着马特河谷都会较为平坦的路段,我们都争取时间调整休息,保持平稳的速度向终点前最后一段上坡进发。格雷兴是一座位于海拔 1700米梯田上的古老城镇,意味着选手们需要从马特河谷爬上 1000米才能完赛。我们幸好比赛前半段保留了较多的体力,在这段 13公里的柏油路爬坡,我们都能徐徐超越一些在早段时甩开了我们的对手,加上听着由路边 400多年前建成的引水道出来的流水声,不经不觉写意地爬到了在格雷兴镇中心的终点。

大会更有心思地在终点前,搭建了一个木板的弯墙,作为我们一天辛苦过后的小奖励。

第三站 | 格雷兴 >> 格雷兴 | 71公里 | 爬升2750米

Perskindol Swiss Epic的第三站早今年赛事的“皇后赛段”,也是将在 2019年举办世界山地车马拉松锦标赛的路线,是整场比赛的高潮,无论上坡比例及下坡的难度都是各山地车选手的终极测试。开赛不久后,我们便要爬上一座 3.5公里,400米爬升的短坡。很多选手都以较快的节奏去开始,希望可以争取较前的位置进入单线下坡路段。我们则保持在中游位置,以中等强度开始,以免出现后劲不继而大幅拖慢总时间的情况。

可能是作为世锦赛赛道的原故,该站赛道的路寛,无论上/下坡都比前两站更寛敞,意味着选手都可以更安心地高速骑行,不怕有“塞车”情况,整个比赛的节奏也变得更为激烈。首个下坡的路段,长达 6公里,下降逾 1000米。崎岖及技术部分都令我们的手臂及背部累得发麻,长时间专注令我们的精神集中力下降得很快,因此我们都尽可能保持较稳定的速度及选择较低风险的路线,以免稍有差池而导致时间损失。

安全下坡后,我们沿着马特河谷上山,当中包含 3段泥石路和柏油上坡,分别为 4公里爬升500米; 12公里爬升 1100米; 8公里爬升 800米。很多选手此几段爬坡中都开始出现疲惫,幸好我们在开段维持着较平稳的输出,反而在这几段长坡有机会反超前同组及邻组前 2天都比我们快的选手。在这总共24公里的上坡,除了控制输出外,我们更要准确地补给,大概每半小时进食一包能量啫哩或蛋白能量棒,以维持供给肌肉所需的能源。

下坡后我们回到马特河谷,迎接最后一段10公里爬升800米的柏油路爬坡。此时我们的身体感觉还有体力可以加速,所以我们尝试以“甜点”(有氧域值以下)的强度去攻顶,途中超越了数队先前抛离我们很远的选手。大会在山顶加插一段坡度达 30%的登山径,各选手都在极度疲惫下半推半骑的“登山”,一心只想快快冲线回家。我们到达终点时,互望对方一下,感到满足亦松了一大口气,毕竟是成功完成了 2019世界山地车马拉松锦标赛的路线。

第四站 | 格雷兴 >> 策马特 | 63公里 | 爬升2250米

Perskindol Swiss Epic第4站,比赛中的第二次转场,从格雷兴到策马特,朝着我们的最终目的地 - 马特洪峰。相比前 2天的赛段,大会形容这天好比“在公园散步”,但正巧凌晨开始天气突变,由风和日丽变得乌云密布,气温急降及有下雨的迹象。衣着,补给及骑行配速都要随之改变,包括穿上了风衣及进食更多。

与昨天一样,一开赛我们便要爬上一座 3.5公里,400米爬升的短坡,不同的是选手们都没有像昨天拼命进攻,毕竟是已经骑了 3天。这天的下坡段比昨天的较为狭窄及紧凑,整体速度没昨天高。所以在安全情况下,我们骑硬架的没有损失太多的时间。这天最长的爬坡是 10公里和爬升 1200多米,前半段是柏油路,而后半段是颇拖拉的草泥路面。我们依旧在前半段保持稳定的节奏,在后半段的草泥路段能力许可时便提速。接近山顶海拔 2500米时,有一段悬崖路段是大会强制下车推过的。


此时,大风加上下雨令温度降至只有摄氏 3-4度,很多没有携带适当防风防水衣物的选手都挣扎着及发冷。 这天的精华莫过于率先试骑在今个月才开幕的策单车公园 – 苏内加段。在初段可以近距离观赏马特洪峰的壮貌。其后便是长达 6公里下降 680米,连绵不断的弯墙和跳台,新手及专业选手都适宜的设计,其爽快程度犹如骑着 2轮的过山车,绝对推介各位有机会到瑞士的车友一试的越野单车径。

下坡过后便开始进入策马特,最后是一段长 10公里爬升 700米的上坡,我们都保持比初段快一点的速度去完成及顺畅地进入最后的下坡段。终点设于著名的滑雪渡假村策马特,我们一进入镇的时候,路上的观众都比前 4天多,气氛更为高涨,感觉是像战士们凯旋回归一样。

第5站 | 策马特 >> 策马特 | 57公里 | 爬升2050米

Perskindol Swiss Epic第5站,比赛的最后一站。大会形容该站是“观光团”。一开赛迎接我们的是一座 6公里爬升 500米的斜坡,选手们都可能在这几天爬坡爬得没有知觉,在最后一天都毫无保留地发力上坡。我们亦跟随大队加速,以小组前 5名到达首个坡顶。在接着的单线路段,Kevin不慎绊到,连人带车掉进一个草坑。幸好身体没有大碍,只是车上的变速器的固定出现问题,而摔车的地方跟第一个维修点距离不远,大会专业的技师迅速用索带为他固定变速器,可继续上路。

这站的精华便是策马特的五湖的其中两个,位于海拔 2232米的 Leisee及海拔 2537米的Stellisee。最后处于比赛最高点 2606米的采尔马特,360度观赏 38个环绕着的山峰。这些景色都让全长15公里爬升 1000米的斜坡变得易骑和有乐趣。通过策马特后便是 10多公里的高速单线下坡路段,难度不高但其惯性都能提供无比的乐趣。不幸中之大幸,变速器的索带在后段再次断开。虽然 Kevin需要一手拿着变速器,一手控车是有点狼狈,但总算可以安全到达终点。策马特的群众比起昨天情绪更加高涨,令我们都顿时忘记了五天累积的疲劳。冲线一刻更像发了一场梦,拿过完成奖牌后,感觉又要跟 Perskindol Swiss Epic说再见。

来到策马特,当地举行 Perskindol Swiss Epic的比赛同时举行了山地车节,不少欧洲品牌都参与其中,而参加的群众更是有不同年龄层,其中令我们惊讶的是几个只有五、六岁的小孩子,却一直在做独轮骑 wheelie以及甩尾等动作。可见当地人对单车的普及和喜爱。我们有幸在比赛结束后的晚间碰到自行车殿堂级人物-有‘山地车之父’以及 “29er山地车开创者”之称的 Gary Fisher,和 Gary闲聊和合照后感觉极为兴奋,感觉就像抽中了大奖一样。

在经历过瑞士的单车生活后,立刻明白了一点,环境绝对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及选择,而瑞士能出这么多山地车选手可以说是理所当然。香港同样是山多地少,但是因为人口太多,没有规划等各种原因,而成为一个对单车不友好的城市,所以能在环境恶劣坚持自己的爱好者以及运动员,我还是对他们抱着最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KzMe

上一篇:2018公路世锦赛大组赛(青少年):比利时小车王登基

下一篇:返回列表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 全部
  • wangyue9 2018-10-05 19:11

    这爬升好恐怖啊

    +1

    0
    回复
    举报
  • 刘子光 2018-10-04 08:22

    这个比赛不是一辆车子打天下,每个赛段可以换车?

    +1

    0
    回复
    举报
  • 源发单车 2018-10-04 07:27

    今年的美利达环深骑行活动遇到几个香港的骑友,他们说香港骑车的路线不多,所以他们经常来深圳骑行。

    +1

    0
    回复
    举报
  • 江淮人 2018-10-04 06:53

    真棒

    +1

    0
    回复
    举报
  • 徐霞客套一番 2018-10-04 05:42

    你们骑得很好!要骑得更好!

    +1

    0
    回复
    举报
  • haoao117 2018-10-03 23:57

    非常棒 希望国内也可以体验到这样的山地赛事

    +1

    0
    回复
    举报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选择举报类型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