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车

极致全内走线山地车 轻量狂人的Hyper Spark计划

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刻。

顶级性能的避震,1x传动系统,升降座管和无处不在的碳纤维。我们不必讨论现代山地车性能有多可靠,或者配置的选择有多么琳琅满目。选择一辆超超高性价比的山地车并不难,而且只要钱到位,XC世界杯同款赛车也是手到擒来的事。

我们当然无法忘记在那些老款单车上度过的美好时光,并且只要我们想,那些“情怀车”依旧可以发光发热。同样的话对于那些预算不高的单车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无论怎么选择,我们都不可否认当今大多数山地车都已经足够优秀了,特别是在那些高精尖技术和外观设计上。

那么,如果我们想玩点新花样,该如何升级呢?

改造背景和灵感来源

这个项目从最开始就有两大目标:尝试装配出最好最快的XC/XCM山地车,并且让它成为有史以来看起来最干净的车。其实单独拎出一个目标来实现就已经小有难度了,更何况两者都是地狱级别。

其实,第一条已经相对直接了,毕竟这取决于车架和其他组件的选择。而且我敢打赌在整个项目完成后不会有人能够在配置表中找到升级的余地。当然,有些地方取决于个人喜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定是一辆超快的山地车。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完成了很多让人垂涎三尺的大工程,但这一次几乎让我以一种难以置信的最好的方式达到了完美。

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更长更复杂的故事。我真的非常想打破山地车的外观局限性,甚至推翻山地车该有的样子。这个目标的核心是在保留现代XC/XCM竞赛车所有功能性能的同时,将线管完全实现内部集成走线。最后的事实是,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甚至不得不回到五年前刚开始进行山地车改装的时期。

简洁可以带来更好的美感,虽然简洁外观设计已经成为公路车的常见景象,但在山地车上简洁远不只是“简单”那么简单。所以在2016年,我开始着手模仿这个概念。我有一个定制的一体车把组合,专门用于内走线,但这就是我能达到的极限了。我一直没能试图找到一款合适的保护线管的限位器,所以我不得不放弃了当时的项目。

快进到2018年秋,我决定再试一次,订购了一台Scott Spark RC SL车架,这是我开始在新项目上不计成本的起点。我最初的想法是打造一台全内走线的Shimano Di2变速系统,并且尝试是否可以将手动电控的FOX iCD电子避震集成进Spark车架里。你是否还在线管数量而发愁呢?我也一样,但幸运的是这时候全新的技术降临了。

SRAM发布旗下AXS无线变速系统,而FOX也推出了基于传感器感知的全新自动电子避震系统LiveValve。不仅在性能上更有进步空间,而且它们的出现也使我的工程量更加轻松。现在我是一名狂热的投机(Trickstuff,一家自行车刹车制造商,自处为双关)粉,而且我得知他们正在研发用于内走线的原型刹把。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到位了。

跟之前一样,汽车世界一直都是我的灵感来源。我当然非常清楚,自行车是无法与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跑车相提并论的,那毕竟是工程、设计和性能汇聚的结晶。但我的意思其实是,我非常确定这台自行车的价格“只有”一套令人望而生畏的柯尼塞格碳纤维轮毂的三分之一,还是不带轮胎的。

尽管如此,我依然想让这台车能有跟超跑一样的气场。在那些超级昂贵的奢侈品配件加持下,我希望当它在跟其他高性能单车同台竞技时鹤立鸡群,并且还能有一些不同于往常所见的风采。

定制方案

近年来,很多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进行集成线缆设计。最著名的是Trickstuff,它与Stoll Bikes和Bike Ahead Composites共同制造了一台全内走林道车,其次是装配MCi系统的马古拉。两者都是非常有趣且完成度很高的概念车,但特别是对于XC用途来说,他们都留下了些许遗憾,那就是这两台车都没能集成避震锁死机构。当要在山地车上实现完全内走线时,避震系统才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在公路车上,你只需要将前刹线管穿过前叉,然后在卡钳座上方伸出就够,但山地车就没这么方便了。

对于我的Hyper Spark计划,我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让概念百分百落地。刹车油管不仅要完全隐藏,还要在保持车把极简的同时,使用竞赛级别的避震系统,100%可用且随时应战。

转向限位器

当你全内走线时,你肯定不希望线管因为过度转动车把而被夹住或者损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一个限位垫块,但这是Spark车架没有的。因此,我不得不自己DIY一个。由于头管是相当复杂的碳纤维结构,我决定不在不必要的情况下破坏它,而是在车架顶部增加一个。同样重要的是,它必须要坚固耐用,以便早发生严重碰撞的情况下,只需要更换限位块,就可以恢复正常功能。

我拿出钢锯和锉刀,用铝制成底板,贴合在上管,使其穿过头管,增加了一些stack但是保证了强度。下一步就是将其包裹在碳纤维中,并且使其与车架粘合。对应的头管组件卡在舵管上,被制动销限制,并且有一个装饰盖来保证其外观简洁。在量产车上,这种地方往往设计得圆润,以保护膝盖安全,但鉴于这是我自己的车,所以我决定冒一点风险,让这个DIY件跟车架看起来更搭配。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来确保这个新的组件能够完美契合上管。在我施工期间,我还修改并且覆盖住了车架原本的走线口,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从粗糙的切口……

▲到最终形状

车把

首先给车把钻孔通常是个非常糟糕的主意。你可不想仅仅为了花哨的走线带来生命危险。但要让这个概念落地,这是必须进行的一步,同时也得始终保证安全。因此,我不仅对车把进行了钻孔,还进行了额外的外部加固,这里依靠着我的专业知识才得以达成。选择这个位置钻孔是为了让刹车油管弯曲松弛,以便走线。并且这个位置还能保证刹把在碰撞后有活动的余量,从而不会扯坏任何组件。

在大量的整备工作结束后,你几乎看不出改动。另一个孔必须钻在把立的舵管一侧,好让线管穿出。幸运的是,这里应力较低。许多侧壁甚至没有额外加固的材料。

现在,你无法确定这款经过改造的量产车把能否达到它出场的性能设定,因为它不再是原本设计的碳纤维排布了。但我完全相信它能顶住我的体重和骑行风格。但是,这一切都不能说拿过来一个车把然后钻个孔那么简单就行。

最后,车把的两头也必须进行改动,来让SRAM AXS换挡拨杆和升降座管拨杆的PCB和电池隐藏在车把内。问题在于PCB的宽度太宽而无法放入内部,因此我把车把内部去掉了极少量的碳布。为了安全起见,我在外面去掉了油漆和透明涂层,又填补了另一种碳布补强。

▲做好准备对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

▲并不是常规的换挡杆安装位

前叉

从舵管顶端开始,之后将刹车油管从车把穿入。为了让安装更加容易,可以开一条缝,先将油管放入车把,再让它们推到舵管上。既然开了缝,把立的锁止力度就不能再像之前那么大了,因此,我用一个膨胀铝管代替了敲入式的吊芯。它不仅可以固定顶盖,还可以帮助舵管额外受力。

再往下几厘米,后刹油管就要离开头管进入车架。而两根链接FOX LiveValve系统的线也是一样,一根连接前叉的力传感器,另一根连接阻尼的开闭机构。

我为此单独开了两个孔,当然,必须尽可能小,并且将舵管用大量碳纤维加固。

给前刹走线是比想象中更难的障碍。在离开舵管后,没法按照常规方法从叉桥的导线座走线,因此必须从后部走线,但不管怎么说这本来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因为这样才能让前端看上去尽可能简洁。扎带是不可能使用的,所以新的导线座是用碳纤维铸模成型的,然后黏在叉冠和叉桶上。

当前叉被压缩时,软管会弯曲成拱形,向侧面并且微微向后弯曲。因此,尽管看起来紧贴内桶,但实际上你压得越深,线管离得越远。

▲前叉传感器放置的首次测试

▲将“吊芯”拧入并且几乎与把立齐平

避震

FOX LiveValve系统非常容易安装,并且完全可以做到即插即用。但对于这种特殊的传感器,有一个缺点,就是位于前段检测路面颠簸并且控制前叉开闭的传感器位于叉桥后方。虽然这个位置效果绝佳但看起来并不美观,而且破坏了整体简洁的概念。所以我将线管延长,并且把传感器固定在前刹夹器上,以方便其能够跟前刹油管共同走线。

▲传感器通过夹器上端螺丝固定

涂装和漆面

这个珍珠白颜色被称为“羚羊白“,它不是超跑常用的配色,实际上我是从大众汽车的喷漆色卡上找到的这个颜色。跟其他具有更黄色调的珍珠白相比,更有珍珠微妙且清凉的闪亮感。为了搭配前叉Kashima涂层,我使用了金属金的徽标。

现在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我要在全车配件涂装上只用如此单一的颜色,这只是因为个人非常喜欢统一的外观。单车遍地都是,看起来都像零件的东拼西凑。这样也可以很好看并且也能提供一些创意空间,但将车架外的部分也进行涂装,让所有部件更像是类似汽车车身一样的整体部件。这样提供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外观,并且还营造了整体感。因此,为了让这个概念更进一步,我将座杆组也完全涂成了同样的颜色。

虽然我真的很喜欢玛吉斯外胎,但我很讨厌它黄色的Logo。所以当我的一个朋友拆箱了它新车上的白色OEM玛吉斯Logo外胎时,我毫不犹豫就跟他做了PY交易。最终的效果是我将橘色的EXO和TR标志磨去——细节决定成败。

黑色可能是配件的最优解,但我决定在传动和制动部件中加入银色,银色跟黑色相比可以给人一种“轻快“和新鲜的感觉,并且这也是我对传动部件配色的最爱,因为跟彩色零件相比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磨损痕迹。

配件选择

车架

OK,不用我多说了,就是这台我千锤百炼的Scott Spark RC,这台是SL版本,这也就意味着它有更加优化的碳纤维排布(Scott的官方技术名称为HMX SL),并且这也是市面上最轻的车架之一。在生产五年后,他依然保留了100mm的后行程,但量产整车前叉是110mm,而我更进一步直接上到120mm行程前叉。我这次也选择了L码,所以长出40mm的立管说明你们再也看不到我之前车上那些1米多长的座管了。

为了保护链条,我选择了Scott Ransom专用的螺纹橡胶保护垫,它比原厂Spark版本的保护垫要安静一些。只需要用剪刀剪短一点,就可以粘在上面了。对于所有的Spark用户,或者爱车的后下叉形状类似的车手们,这都算是个很小但是很棒的升级建议。

避震

此前已经提到,Fox LiveValve是让车把干净整洁的关键组件。但我选择它也是因为它卓越的性能。这款车的版本基于Nude后胆和34 Step Cast 120mm前叉。

LiveValve是一种自动电控避震系统。您可以像常规山地车那样进行下压、回弹等调节,并且当您开启系统时,它会将您的悬架自动锁死。传感器位于车的两端,当检测到路面颠簸时,系统会分别开启前叉或后避震。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过程只需要3毫秒就可以完成,比眨眼还要快100倍。

在包含了电池的主控上,你可以从五种不同的设置中进行选择。这些决定了系统的灵敏度,因此你可以选择最快的设置以获得最高的踩踏效率,也可以一点点调整到更舒缓的设置,让避震保持开启状态的时间更长。它还可以检测悬空,如果您飞坡,它能保证在着陆时避震处于开启状态。

目前为止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长行程林道车上看到这套系统,但个人认为XC/XCM和高速短行程林道车反而更适合这套系统。因为它的意义在于踩踏效率,这也是LiveValve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样,竞赛车也是它的归宿,因为当你的心率长期处在红线时,你也没精力去顾及避震的手动开闭。

当然你主要为了下坡的话,可以优先选择GRIP2插肩锁死的版本,但我真的觉得我们才刚刚看到这项技术的开始。LiveValve系统为许多可能性打开了大门。由于可以感知车辆的角度,所以甚至可以为其编程为在上坡时处于高效模式,在下坡时相反。想象一下,如果它还集成了GPS,那么你也可以让速度作为变量,甚至可以为每条不同赛道编写专属设置。这点有点像驾驶柯尼塞格前往某些赛道时,可以为赛车下载专属赛道的调教设置。

避开新技术并且告诉其他人“你为什么不需要xx技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即使在第一个版本中,LiveValve依然适合许多车手和它们的风格(如果更多的人买得起的话,确实是很普世),即使它不是100%适合你,但给它几年时间,它也会变得适合你。

▲Fox LiveValve系统的主控

▲额外的开放模式压缩调整

车把组

最前方是Syncros Fraser iC SL一体把。这是90mm把立的“尼诺限量版“,具有-25°的把立角度,我用它来抵消转向限位系统带来的额外Stack。把横宽度是730mm,吊芯顶部是一个整洁的Garmin码表小支架。把套是Syncros最新的泡沫把套,它不是最轻的,但有点像传统泡沫把套和现代硅胶把套的结合体。

刹车

Trickstuff Piccola Carbon担任了刹车的重要角色。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市面上最轻的刹车之一,而且它还是该品类中刹车力最大的。正如其名所示,最新版匹配了碳纤维刹把,并且还升级了全新的卡钳设计。

最开始这对刹车就有望被用在全内走线上。与大多数刹把相反,它的刹把管口很贴近车把。因此他们在自己的Stoll概念自行车上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班卓琴式的转接器,它可以改变油管的角度。第一版是3D打印制造,而当前版本是CNC制成。因此,如果某些标准已经做好了有关内走线的设计,这款刹车就可以直接配套使用。你也可以使用传统的走线方式,也可以使用传统的转接器。

我使用的是160mm的Trickstuff D?chle UL刹车碟片,前轮使用180mm。他们通过Bike Ahead Composites制造的中锁转接环安装,这个转接环不仅是最轻的也是最好看的。

▲(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刹车把

▲后LiveValve传感器安装在碟片转换座上

变速拨杆

通常,SRAM AXS套件都有原装的换挡开关。它们性能很好,但看起来很笨重,挂在车把下方,而且我个人很不喜欢那个换挡开关的人机工程学,非常希望能等来换代产品。但幸运的是,Zirbel有提供一个非常整洁的替代方案。

Zirbel是一家瑞士公司,主要生产电子变速换挡开关。他们的Twister型号可以看作换挡扳机和握把的结合。将换挡开关集成到车把上的锁环中。你可以在任意方向上点击一下,而不是扳动一下弹簧,它通过磁感应工作,给人一种奇特的触觉感受。因此你只需要用指肚按一下或者用拇指背部勾一下就可以完成换挡。

它们将可以与SRAM BlipBox共同工作,实现全部即插即用的与AXS系统无缝结合。我的问题是为了将BlipBox隐藏在车架之下,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供走线了。

所以目前的解决方案就变成了把AXS开关拆下来,再将Zirbel Twister的电线连接到电路板上。此前也提到了,安装起来并非易事,但现在电线都在把套之下,PCB和电池隐藏在车把内。

会觉得那些换挡环对你的小胖手或者防寒手套来说太小了吗?不用担心,他们可以3D打印出你想要的任何尺寸的塑料环,甚至说如果你有个人3D打印设备,他们也鼓励你自己DIY。


传动系统

跟Zirbel换挡杆搭配的当然是SRAM Eagle AXS后拨,这个后拨使用了CeramicSpeed OSPW系统进行了升级。不仅是导轮刚性提升,而且因为导轮增大,也意味着链条摩擦减小,因为链节不再需要大角度旋转。可以肯定的是这肯定能获得一些收益,但跟Kashima涂层和碳纤维导链器相比还是显得不那么明显。

为了减小摩擦,自然要配CeramicSpeed UFO链条。CS并不生产链条,他们只是润滑的搬运工(开个玩笑)。它们首先将链条完全清洗干净,然后涂上白色低摩擦力粉末。当然,能节省的瓦数根据你比较的链条或者润滑油会有些许出入,但大概就是几瓦的水平。这种涂层适用于干燥条件,寿命大概600公里,所以本质上讲这也就是比赛用链条了。在寿命结束之后,你可以使用UFO润滑油或者任何其他润滑油一起使用。对我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凡人来说,这都算是徒增花销。但你必须知道,我们这次玩的可是“家境平平“的东西。

飞轮是Garbaruk的12速10-50T飞轮,跟同样来自Garbaruk的40T牙盘匹配。曲柄是我最爱的老款Tune Blackfoot,它看上去依旧美丽,并且在被我蹂躏的第五年里依然坚挺,重量却只有334g。承载它的是CeramicSpeed陶瓷中轴,锁踏是Xpedo M-Force 8-Ti。

▲边际收益总比没有好

▲40T的牙盘也可能会带来4倍的收益

座管/坐垫组合

可以说很奢侈了,这台车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座管/坐垫组合可供选择。

首先是升降座管组合——Rockshox Reverb AXS 170mm座管和Syncros Belcarra R SL坐垫。目前为止大家都已经熟悉Reverb座管,但Syncros坐垫是比较陌生的存在。传统上讲,所有坐垫都由两根弓形轨连接到坐垫底壳上组成。全新Belcarra的弓轨和底壳是一体成型的碳纤维。这是通过特殊的模具和一种称为树脂转移成型的技术实现的。先将干碳铺设在模具中,然后在高压下注入树脂,然后将整块进行固化。

第二个是白色的一体碳组合,这是Schmolke Carbon和Berk Composites的一次独特合作。后者是一家斯洛文尼亚品牌,在许多轻量化产品中,它家的碳纤维坐垫算是一绝。德国的Schmolke基于自家的TLO座管系列提供了座管组件,然后Berk将两件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一体组件。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依然是有碳轨的,所以底壳坚韧有弹性,能够提高舒适度。整套组合重183g。

最后是这个黑色/无漆的一体碳组合,也是来自Berk Composites。这件杰作竟然只有133g重量,看起来就给人一种超轻的感觉。它能如此之轻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弓形轨,所以虽然它依然有一些“侧翼韧性”,但它还是更加硬朗,不太舒适。

那么为什么还要用这么一个“臀部不友好”的组合呢?毫无疑问,升降座管是伟大的发明。但在许多情况下,它就像是船锚一样拖累着。在整车的最高点减掉大量重量能够让你在站立踩踏时感觉更加轻盈更好。所以如果你在一些平缓的地形骑乘或者竞赛时,你就可以用更硬朗的座管组合。当然还有——这样的组合看起来超级简洁。

轮组

现在有很多很帅又很棒的轮组,但这组Syncros Silverton SL轮组是最出色的工程、设计和性能的结合。它是一体成型的碳纤维轮组,这意味着轮圈,辐条和花鼓法兰是完全的一体结构。因此这对轮组并没有单独的辐条,而是碳丝从轮组的一端拉伸到另一端。花鼓法兰有碳布拉伸延展而成,中间是花鼓外壳,整个结构提供轮组的张力。这个轮组的官方重量是1290克(我这对是1307克),内宽26mm,花鼓轴承来自熟悉的CeramicSpeed。

这种轮组的好处当然是轻量化,而且还能提供超强的滚动响应。加速难以置信的直接,同时又有非常服帖的操控。简直是完美的XC轮组。但如果你摔坏了一根辐条怎么办呢?只要你的轮组没有完全被干烂,实际上就能够修复破损的辐条。

▲这些轮组简直是设计的巅峰

▲CushCore XC能够带来一定的防护和更好的操控


轮胎和内部填充件

外胎我是用的是玛吉斯Rekon Race 2.35”宽,带有EXO保护层。这是一款出色的全地形胎,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同时还有很低的滚阻。

胎内填充我使用的是CushCore XC版。150g一条并不算轻,但它带来的出色路感让它的重量来得很值。不只是能保护轮圈和外胎,还可以通过充盈胎壁帮助外胎稳定。较薄的厚度让轮胎可以正常地膨胀使用。在一些赛道里,用无内部填充的老牌设定会表现不错,但有内部填充会让骑行更加稳定可靠。

Scott Hyper Spark – 重量仅 9.78kg

总结

这不是一台看起来帅气但对机械师来说是噩梦一般的战车吗?当然这台车让很多事情变得复杂,并不适合每个人。如果在我们都能买得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偏爱那些新潮的,拥有科技,舒适,设计和性能的车。更不要说有多少人想要拥有一辆超级跑车,即使需要随时叫机械师打飞的来做车辆的维护。

幸运的是,我自己就是这台“超级跑车”的机械师,所以并不需要担心这点。在未来几年里,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吗?我百分之百确定。但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公路车的变化中了解到一些东西,到那时,内走线的解决方案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也百分百肯定,这种风格不会成为业内通用的标准。长行程前叉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价格会更贵,许多车手还是希望自己的单车尽可能简单和亲民。因此,我想的是简单地去享受两种单车的风格,并且期待未来几年可以普及到所有类型的车上。

▲这就是这台终极梦想战车的配置清单了

无论哪种方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当然对项目的完成而感到高兴,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虽然还有改进的余地,但我努力证明了这个概念的可行性,并且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外观和可能。

但最重要的是,我期待着赶快骑上它,希望在我第一次给它留下伤疤后能快点走出心理阴影。下一步呢?我将会把同样的概念带到硬尾硬叉车上,这样能让车变得更加简洁。我将会在我的Instagram上时刻更新进展。

最后是必要的警示和免责声明:

请各位谨记,任何的定制改动,包括漆面剥离,重新涂装,打磨或以任何方式改动车架,零件或安全组件都有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并且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同时这样的行为将会让任何保修失效,并且与SCOTT运动和其他厂商严格强调的条例相悖,厂商将不负任何责任。所以不建议在任何车架上随意安装任意行程的前叉,如果您无法确定车架的前叉行程限制,请直接咨询经销商或品牌客服。如果您正在对您的单车进行改装,无论如何请时刻谨记安全第一,并谨记上述声明。

责任编辑:KzMe

本文来源

上一篇:战车欣赏:Nino 新赛季定制涂装Scott Spark山地车

下一篇:一周车坛新鲜事 快讯集锦第54期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 热门评论
  • 元素操纵者 2021-02-25 08:37

    这个重量并没有想像中的轻啊!

    查看回复(1)

    +1

    1
    回复
    举报
  • ChangerLee 2021-02-24 22:11

    貌似国外轻量化车架大家都喜欢往scott上靠拢,不过话说回来,好看是真好看

    查看回复(1)

    +1

    0
    回复
    举报
    • arsart1914 2021-02-25 14:11

      量产轻量化里宣传最好的。

      +1

      0
      回复
      举报
  • 全部
  • 信息被运营商卖 2023-02-10 09:50

    上一次山汽水就废了

    +1

    0
    回复
    举报
  • 行者无疆168 2021-12-23 09:24

    实在是太帅了

    +1

    0
    回复
    举报
  • 蔡公子 2021-07-18 23:10

    什么时候做一台全内走的胖胎车

    +1

    0
    回复
    举报
  • 栗子蛋糕 2021-04-08 10:18

    美如画啊,真好看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2021-02-26 14:56

    有钱 有闲 有脑洞 有想法有创意 有环境的支持。欧美发达国家的自行车都玩得那么流。丁大哥的中国山地车篮球场计划应该由zf考虑帮助啊才能提高

    +1

    0
    回复
    举报
  • KarlSong 2021-02-26 10:17

    很硬核。公路和山地确实需要相互借鉴经验。

    +1

    0
    回复
    举报
  • 我不是车神 2021-02-25 14:35

    你别说,还挺好看

    +1

    0
    回复
    举报
  • iamladan 2021-02-25 11:21

    山地车全内走线的防挂树枝的意义大于美观意义

    +1

    2
    回复
    举报
  • 小朙… 2021-02-25 09:07

    这坐管夹还真的有人敢用啊

    +1

    1
    回复
    举报
  • 慢慢的骑不动 2021-02-25 08:56

    有钱任性点 想怎么整都可以

    +1

    0
    回复
    举报
  • 加载更多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选择举报类型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