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行车产业链信息网

企业探秘 山地车

山地越野界的“扛把子” Santa Cruz品牌发展史

热衷于山地骑行的车迷应该没有不知道Santa Cruz这个牌子的。Santa Cruz——山地车领域“第一梯队”品牌,因为谐音而被骑友们戏称为“三条裤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山地越野界的“扛把子”—— Santa Cruz的“成魔之路”。

品牌的诞生

关于Santa Cruz的传说太多太多,而所有的这些经典传说都源于1993年三位大佬聚在一起的那一天。他们分别是:罗伯·罗斯卡普(Rob Roskopp),一名世界顶级的滑板运动员,里奇·诺瓦克(Rich Novak)——Santa Cruz滑板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迈克·马奎兹(Mike Marquez)——技术达人。

为什么三位跨界大佬会一拍即合,进军当时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山地车市场从而开启传奇之旅呢?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充满梦想的年轻人,缺的是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打工人。而Santa Cruz的这个造梦人正是罗伯·罗斯卡普,罗伯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滑板运动员,而且特别喜欢骑车。他最喜欢的骑行环境是带点刺激的越野小林道,因为这与骑到他家的环境非常接近。

santa cruz

(图源:Pinkbike)

后来,喜欢骑车的罗伯把Santa Cruz滑板公司的创始人里奇·诺瓦克也拉进了山地车的坑——是的,Santa Cruz最初是个滑板品牌。骑着骑着,里奇问罗伯有没有兴趣创立Santa Cruz自行车公司(Santa Cruz Bicycles,以下简称SC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还缺一个技术型人才,于是罗伯又拉来技术宅男迈克·马奎兹,此人有资深避震设计背景,曾在FOX和Rock Shox工作数年,正是马奎兹和一位当地自行车设计师汤姆·莫里斯(Tom Morris)共同打造了Santa Cruz的第一台原型车Tazmon。

▲Tazmon的后避震行程为3英寸(约76mm)

在硬尾越野山地车当道的那个年代,第一台双避震原型车Tazmon的出道可谓是剑走偏锋,这是一辆单转点的双避震山地车,后避震的安装孔还是偏心设计。

说实在的,Tazmon的出道引发了一波反对声浪,但这是最合乎逻辑的一步棋。几个创始人大多有些摩托车相关的背景:迈克以前是职业越野摩托车选手,汤姆也有丰富的越野摩托车经验,他们对双避震车看法一致。直到今日,单转点的避震设计还存在于Santa Cruz的几款车上。就如达·芬奇说的,“简洁就是终极复杂。”这种极为普及的悬挂系统加上优美且轻量的铝合金前三角架,使整个车架拥有更佳的操控性。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发现转点位置是一切的关键,但是其他人还不知道,这就是Santa Cruz的优势所在。

当罗伯和里奇把第一批车拿到车店里,那些车店老板看见下管上印着“Santa Cruz”时惊呆了,他们纳闷地问:“你们不是做滑板的吗?”Rich回答:“是啊,那是我们的姊妹牌。”

车店老板刚开始很怀疑,觉得他们根本不懂怎么做自行车,是在乱搞,更不用说是双避震车了,但等老板们试骑之后,观感马上就变了。Santa Cruz开始将试乘车送到想要合作的经销商手里。首批100台Tazmon是由Control Tech公司制造的,并提供了11种颜色的涂装选择。Santa Cruz就这样一台一台地把车子发到全世界,随后得到了一些杂志的好评,生意就此起飞。

Tazmon奠定了今后SCB品牌“简单、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头一批车交付车店后,汉斯·海姆(Hans Heim,Bontrager创始人基斯·邦特拉格Keith Bontrager的前合伙人)也加入团队,就像他们说的——接下来就是新历史了。


单转点起步,VPP来丰富

在SCB进入业界的第六年,他们觉得需要适应市场做出一些更好的东西,于是Santa Cruz的工程师尼尔·塞基(Neal Saiki)开始尝试一些不同的避震设计,最终选择了Outland VPP,这是考虑整体表现与实用性之后做出的决定。

SCB开始跟竞争对手Intense公司成为合作伙伴,一起研发VPP。Santa Cruz的工程师先设计出转点位置,然后交给Intense收尾,就是通过这样的合作,SCB先后开发出了多款经典VPP悬挂系统的不同行程车型:Blur XC(80-110mm前叉避震行程),Blur LT(140-160mm),Nomad(160-180mm),V-10(180-203mm)等。

VPP避震悬挂真是一项神奇的设计,以经典车型Nomad为例,当坐在坐垫上踩踏上坡,良好的骑行感受会让人有种这是辆100mm避震行程XC车的幻觉;而下坡的时候,加长的轴距和更小的头管角度带来超强的稳定性,再加上大轮径优越的通过性, 让人感觉顺畅无比,仿佛后避震行程不止165mm那么短。操控灵活、爬坡轻快、下坡稳定可靠就是VPP的神奇之处。

经典车型Nomad的进化时间线:

2005年,Nomad首次发布,采用液压成型铝合金车架,外观看起来有点‘驼背’。

2010年,Nomad首次使用碳纤维车架。

2014年,第三代的Nomad有了更现代的车架几何结构,同时也大胆使用了27.5寸轮径。

2018年,新款的Nomad发布,一改之前的经典车架形状,更像是和V10的结合体,中空的立管,后避震隐藏其中,由此以获得更大的行程。

▲2005年的初代Nomad,经典的车架外形,VPP结构,那个年代曾是多少玩家梦寐以求的全避震林道之王


▲2014年,进化中的275 Nomad C,涂装逐渐丰润起来,碧蓝加上那一抹希望紫已让躁动的内心无法平静

▲全黑涂装的Santa Cruz 2015款Nomad C XO1

▲继2018年新款Nomad发布后,继续进化的2021款Nomad CC X01 RSV

Santa Cruz格局很大,产品线之丰富令人咋舌,旗下山地车型细数起来有Tazmon、Heckler、Superlight、Bullit、Chameleon、Super 8、V-10、VP-Free、Blur XC、Nomad、Bronson、5010、Juliana、变色龙.......并且一直秉承着坚固耐用和长期的售后服务承诺,车架终身质保,纵观各大一流车厂也没有几家能够有底气做出如此承诺。


竞技赛场上的Santa Cruz 

Santa Cruz拥有众多的世界级职业车手,他们被称之为Santa Cruz Syndicate(辛迪加),其中包括5位美国速降赛冠军、1位dH世锦赛青年组冠军、4位前DH世锦赛总冠军、2位前DH世锦赛冠军、1位极限坡道飞跃领军车手、1位山地车传奇人物及2位全球最强的24小时耐力赛车手,他们都是骑着Santa Cruz的自行车获胜的。

罗伯表示:“他们参加比赛,令我们造出更好的山地越野车,我们的车令他们获胜。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他们骑着我们的车不断改写‘自行车运动’”。

ROB ROSKOPP

▲罗伯·罗斯卡普(左二)与伙伴们在赛场外(图源:Pinkbike)

是的,赞助车手竞赛-车手反馈-技术改进-赞助车手竞赛——这就是推动Santa Cruz各种车型不断进化的完美闭合链。

罗伯虽然不是一名设计师,但他倾力投入打造SCB,从测试者的反馈、避震器感觉、涂装、配件的搭配到车子最后的模样,每一步都倾注心血。

早在2008年底,在完成了Blur XC的碳纤维版本后,Santa Cruz就想要制造碳纤的V10了。罗伯说:“在SCB总部,我们有自己的测试设备,这让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充碳纤维知识;而和杰出的亚洲碳纤维供应商合作也有利于我们的进步。这些都是我们在碳纤维整车上取得成功的因素,而现在,碳纤维是最强、最轻和最耐用的自行车制造材料。V10(铝版)当时已经由Syndicate车队的乔希·布莱斯兰、格雷格·米纳和史蒂夫·皮特在世界杯赛场上折腾了一年半。我们在铝合金版本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它的避震曲线,改变了角度、轴距(wheelbase)和避震器长度等……设计出了全碳的前三角。接下来,我们想要破坏掉它,但是并不容易,实际上,我们也没能破坏它,所以我们对这个设计有极大的信心。我认为,当你倾注了无限的努力和精力到一个新产品上后,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证明它的确是一个完美的产品。”

2010年,在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格雷格·米纳成为第一位使用全碳山地车赢得世界杯的车手。

santacruz

Syndicate车队在2011赛季开始使用碳纤维的后三角。俗话说得好,“如果没坏,就不要去修理它。”Santa Cruz最新一代V10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过去的一些年他们改进了几何角度和悬挂系统,直到觉得不必再修改。虽然说改进后的碳纤维后三角备受瞩目,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Santa Cruz将前三角减重了300g,他们的做法是对前三角一些高应力部分进行微小的造型重塑并且改进了了接口处的碳纤维材料。这意味着M号的架子前三角只有2.3磅(1.05kg)。另一个能让V10 C的前三角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亮点是它采用了一体硬壳式构造,不同于其他厂商将几个部分拼接在一起的做法。这意味着整个前三角是一个单体,单体式构造比较更复杂且成本更高,因为用来制作它的工具将更大且更复杂。

罗伯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对全新V10非常满意。”

来欣赏下Santa Cruz Syndicate车队的代表性战驹:

▲UCI世界杯总冠军乔希·布莱斯兰的定制涂装版V10

▲史蒂夫·皮特的奶牛涂装V-10 CC 

▲拿下世界杯威廉堡站冠军的格雷格·米纳的29er V10

▲格雷格·米纳的国旗涂装 V10

▲相信Santa Cruz Syndicate大家庭会日渐壮大


成为国际品牌,坚持定制化

圣克鲁兹(Santa Cruz圣克鲁兹)位于旧金山以南,距离旧金山约2个小时的车程,这里面朝太平洋,是南加州海滩文化和北加州反传统文化的交汇点,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阳光、沙滩、海浪、美食、山地骑行......这里有你所期待的各种度假元素,同时拥有壮观的红木自然保护地区,也是骑行爱好者的乐园

SCB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非常高兴能落户于此地。

▲梦开始的地方

▲工厂制造车间一览

▲Santa Cruz自行车公司总部在过去二十年里与滑板公司为邻,在这个不起眼的工业仓库里运营

2013年对Santa Cruz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20岁的SCB搬到了隔壁镇的新总部。在这里Santa Cruz将组装与运送流程优化,并且将所有运营项目统一在一个屋檐之下。

当时回顾过去20年的历史,罗伯不得不感叹,管理公司是一件不想成长太快、也不想太慢,必须找到平衡点的事情。早期的SCB很像一个大家庭,老板罗伯就是大家的老大,可是在Santa Cruz成长为国际品牌后,罗伯无可避免地要从老大的角色转换到CEO,要尽力保持管理团队的忠诚与坚定。

罗伯表示:“忠诚是我最重视的。与我共事的人都知道这点,并且给予尊重。这点在我的成功里占了很大一部分——没有忠诚就将失去一切。”

在制造业国际化分工的今天,Santa Cruz依然坚持将成车的组装与配送中心留在新设立的总部,而不是像其他品牌一样外包给海外工厂,其实这样做有几个原因:弹性、品控稳定、坚持定制化。大多数配送出去的车都是定制化的产品,因为Santa Cruz就有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把组装留在工厂就很合理。

公司的核心价值有一条就是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Santa Cruz提供11款车型,2种悬挂系统平台,17套组车套件包括15款前叉及多款后避震器,给予用户更多客制化的可能,让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任意组合打造自己喜欢的自行车。

目前Santa Cruz在中国的总代是镇洋公司,而在不同的城市也有城市代理。当然你还可以在网上选购自己钟意的整车或者车架。

santacruz800-tile.jpg

▲SantaCruz产品线主要囊括全避震、硬尾、公路越野、电助力四类,车款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V10、5010、Bronson、Nomad、Hightower、Megatower、Tallboy、Blur、Highball、Stigmata、Chameleon、Jackal、Heckler E-bike、Bullit E-bike


结语

说了许多其实也不算太多,如果要细数“三条裤子”每个车型迭代更新的故事和Syndicate传奇车手的经历,可能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在这个山地越野车更新速度堪比手机的年代,让我们拭目以待Santa Cruz推出更多新车型。

▲新车谍照

责任编辑:BAMBOO

上一篇:UCI眼中的“叛逆孩子”—— FACTOR品牌发展史

下一篇:解密DAHON折叠车的超级「品牌符号」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 热门评论
  • Sephyx 2021-10-13 09:45

    ok,但是不得不承认Sc的车子实在是太贵了

    查看回复(16)

    +1

    1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2021-10-13 17:15

      确实太贵,属于发烧还特有米的玩家消费群。头几年每年我去香港,上水和九龙的几家国外总代店包括镇洋都去看看。最终还是选择了崔克。崔克也是第一梯队,但价格会低一些,国内在本地还有门店。 国内是块超级大的市场,虽然自行车普及化运动现在还很落后但会发展起来的(对比台湾几十年前就知道)。不过与闪电 崔克比,其他进口品牌如何适应国内特色市场,还需要很长的摸索和付出。复制捷安特模式是极难的。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回复hardwarex
      2021-10-13 17:18

      不过得承认在细节中的细节上,三条裤子高于闪电的specialized和崔克。但国内,有多少人会留意“细节中的细节”呢?很多人连“细节”都不在意,特别是表面一眼看不到的内在细节,我们多数人还停留在“便宜就是好”“以价格低来论性价比”的阶段。

      +1

      0
      回复
      举报
    • 斯德哥尔摩
      回复hardwarex
      2021-10-13 17:31

      细节中的细节……这么说的话,从某个角度看SC还有那么点日本工业文化中匠人精神的味道了。捷安特模式是什么?大G已经在内地耕耘了几十年,早就非常本土化了吧?

      +1

      0
      回复
      举报
    • 加载更多
  • hardwarex 2021-10-13 17:07

    我从事精密模具设计,因此对“Santa Cruz依然坚持将成车的组装与配送中心留在新设立的总部,而不是像其他品牌一样外包给海外工厂”这话有体会。 比如我们公司从国外接的oem单,有些自己完成全部。有些自己做不了的部分转发给专门做这一块的厂。有些自己忙不过来的也会外发。但外发的部分较难控制,各个厂品控参差不齐,仅仅修模和就追死人。很多时候是凑合敷衍了事

    查看回复(3)

    +1

    0
    回复
    举报
    • 斯德哥尔摩 2021-10-13 17:32

      外行请教下,制定统一的品控和质检标准,再进行抽检也不行吗?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回复斯德哥尔摩
      2021-10-14 15:55

      怎么个统一法?统一是要有基础的。比捷安特为例,在台中大甲总部和国内昆山分厂的品控和质检标准能一样吗?再说捷安特国内,都在国内了,按说能好处理吧?可业内众所周知的是,昆山厂和天津厂的品控和质检标准能做到一样吗?

      +1

      0
      回复
      举报
    • bamboo 美骑编辑 2021-10-18 14:35

      您好,我是本文编辑,您可以加一下我的微信吗?微信号13570577830,希望可以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1

      0
      回复
      举报
  • 弱者为何要战斗 2021-10-12 22:43

    话说vpp结构在立管靠近五通处穿来穿去的,污渍清理会不会比较麻烦?有车主现身说法么?

    查看回复(2)

    +1

    0
    回复
    举报
    • Sephyx 2021-10-13 09:49

      其实线管的保护性非常强

      +1

      0
      回复
      举报
    • 逗比的猴子 2021-11-21 09:38

      blur下连杆容易卡泥,其他的还好

      +1

      0
      回复
      举报
  • ADHDmania 2021-10-12 19:00

    很遗憾的是新的XC山地blur取消了VPP,采用了单转点设计,感觉这车就没啥特殊之处了

    查看回复(2)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2021-10-13 17:51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吧。看看美利达的Enduro级重软160,衍变出一个160 RC,相当于XXC级(参加Epic马拉松赛)。XXC级是现在XC世界杯、奥运XCO、Epic等赛事的夺名利器。当然佳能戴尔首创,闪电epic大放光辉,崔克supercaliber独立特质,前面还有也拿过冠军的obrea之XXC型,尼大神骑的scott软尾其实也算是个XXC级了等等,CUBE都有相对的了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回复hardwarex
      2021-10-13 17:53

      所以三条裤子让2018年停产的Superlight“复活”是不难理解的了。融合Superlight和blur的优点,这种偏向于高踩踏输出+一定全避震性能的高速度轻量化越野竞速型软尾,可以看作是三条裤子的XXC级。

      +1

      0
      回复
      举报
  • 买只龙猫骑单车? 2021-10-14 08:43

    其实最后的xc车,已经不是“谍照”了,发布了的

    查看回复(1)

    +1

    0
    回复
    举报
    • 我是风车车 2021-10-14 09:21

      麻烦大佬放一个新车官网的地址分享一下,谢啦

      +1

      0
      回复
      举报
  • 全部
  • 行者无疆168 2021-12-23 15:02

    得益于材料学的进步,结构越来越优化了

    +1

    0
    回复
    举报
  • 18615904816 2021-10-19 22:40

    90年代初火起了一堆经典山地车品牌,那时候还是硬叉

    +1

    0
    回复
    举报
  • 混元太极马保国 2021-10-19 18:24

    比我还能打!!   !

    +1

    1
    回复
    举报
  • 胡杨飘雪 2021-10-17 06:56

    多么好的车子呀

    +1

    0
    回复
    举报
  • 光膀骑车八十迈 2021-10-15 21:49

    裤子确实山地车的技术担当

    +1

    0
    回复
    举报
  • 我是风车车 2021-10-14 08:37

    有个疑问,大家回答,为什么SCB特别倾向和擅长用碳纤维材料制造车架,那变色龙车架为什么还一直是铝合金主打~

    查看回复(1)

    +1

    0
    回复
    举报
    • JOJOLEE 2021-10-14 16:06

      因为价格与成本吧

      +1

      0
      回复
      举报
  • NONGASEN 2021-10-14 02:28

    90年代初火起了一堆经典山地车品牌

    +1

    0
    回复
    举报
  • 胖墩儿 2021-10-13 15:11

    有一辆硬尾高球cc

    +1

    0
    回复
    举报
  • kingfar 2021-10-13 09:01

    可惜这种技术驱动情怀坚持的品牌在资本面前依然逃不过被收购的命运。

    查看回复(1)

    +1

    0
    回复
    举报
    • hardwarex 2021-10-13 17:28

      如被收购后,保留品牌继续运作,还是一种不错结果(或更好,毕竟东家的资本和影响力更大),比如美国1980年代驰名品牌Schwinn(施文),被pacific集团收购后,死而复生,如今又成为北美销量第一品牌之列。但被崔克收购的山地车老品牌Klein就完了。被崔克收购的山地车鼻祖品牌Gary Fisher则好坏掺半,品牌没了但fisher创立的几何,马林,procaliber等车型系列被保留至今

      +1

      0
      回复
      举报
  • 刘子光 2021-10-12 16:44

    我勒个去!第一辆双减震还是V刹

    查看回复(1)

    +1

    0
    回复
    举报
    • JOJOLEE 2021-10-12 16:51

      碟刹很晚才出现吧

      +1

      0
      回复
      举报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