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行车产业链信息网

人物访谈

专访UBikeU创始人蒋平:坚持走自行车事业道路(图文)


蒋平接受采访中

蒋平,80后青年,读大学期间爱上自行车运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办了广州大学自行车协会,为了加强广州高校自行车运动的交流,成立了广州高校自行车联盟——UbikeU联盟,之后参加竞技比赛,建立UbikeU车队。为了发展壮大UbikeU,毅然休学一年。毕业之后自主创业,成立广州锐途体育服务有限公司,并担任广州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

 爱上自行车运动,创建UbikeU联盟

2005年,就读广州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蒋平,在朋友的带动下参加了自行车赛,当时拿了公路赛第三。2007年2月份,开始竞技训练。自行车竞技把他带进了自行车世界,从此爱上骑自行车。自行车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培养了他团结意识,而且开阔了他的视野。

同车友创办广州大学自行车协会时,他意识到大学自行车文化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个协会,还需要一个平台把各高校的自行车协会、车友联系起来。“05年的时候有自行车协会的高校少,组织旅游或暑期实践,参加的人数少,形不成规模,也没有影响力,一个学校满足不了需求”,蒋平说。于是他一边办广州大学车协,一边组建华南高校自行车联盟。2006年底UbikeU联盟论坛正式上线。

车协联盟联系多了,喜欢竞技的人也逐渐出现了。2007年浙江舟山大学生自行车赛,蒋平和另外两名车友组成3人车队,参加了比赛,也就是UbikeU车队原型。“当时为了比赛我们就每天训练,也不懂什么战术,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盲目训练,结果意外收获了大学生团体第三。基于联盟论坛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最后就成立广州高校联盟车队(UbikeU车队),一路组建发展到现在。”蒋平说。


蒋平冲刺瞬间

休学一年,发展UbikeU高校联盟和车队

07年舟山比赛刚结束,车队刚开始组建,联盟逐渐壮大,而蒋平已是大三下学期学生,大学只剩一年。蒋平回忆道:“大四就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你付出很多在自行车里面,联盟和车队才刚刚成形,一旦放手,踏入社会,你会很不甘心,毕竟这个是你一手建立出来的东西,我犹豫了很久。”为了提高技术,为了车盟的发展,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骑自行车的行列,他毅然选择休学一年。

“后来无意中看到还是朋友介绍我一些休学的案例,我下定决心后开始说服家人和老师。刚开始除了我的家人,我的老师、身边的朋友都支持我,因为我是属于尊重自己内心来走的人,都挺支持我的。我说服家人大概用了4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最后我妈撂下一句话:你不能因为休学就不回去读书,无论怎样一年后回去读书,把毕业证拿回来。”蒋平说道。

在休学的这一年,他参加了各类自行车比赛,还参与赛事的活动策划,这些经历为蒋平发展联盟提供经验。这一年,蒋平与车友成功筹办了第一届嘉年华自行车比赛。通过比赛把广州高校各个自行车协会联系起来,让联盟真正成为广州高校自行车协会发展的平台。在联盟的带动下,各校车协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更多大学生了解了自行车,喜欢上骑自行车。

“从懵懵懂懂到现在,一路也就熬过来了。把自己的爱好当做一份事业来做。不一定创业就要赚钱,赔钱都要做。休学带来的冲击太大了,我的观念、方方面面都转变很多。遇到什么困难,我想休学我都熬过来了,还怕什么。”

UbikeU车队组建的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加入的队员不下70人,他们都是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正在骑车的还有20多人。这支业余车队完全属于自主运营,新人自主管理,器材都是自己的,该车队计划下半年开始引入赞助商,提供资源支持,以保障车队的运转,但不收取任何费用。“全靠我们对自行车的热忱才走在一起,是一支挺纯粹的车队。运作一支车队,最主要的是用专业、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训练,这是运作的基础。几个月的认真训练下来,就会有比赛的冲动、动力,团队之间相互磨合,再找一些热心的人能够承担车队的后勤,就能保障车队的基本运行。比赛比的是自己,在比赛中得到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比赛就是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我一直坚持踩车,只要上了赛场,我就很会认真对待,不会服输的。”


车队成员合照   


毕业后选择留在广州创业,开始自行车商业化道路

在拿到毕业证后,蒋平选择了留在广州而没有回到家乡四川,并自己开始创业成立了“广州锐途体育服务有限公司”,开始了自行车商业化的道路。“在四川有句话: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在那边我是可以生活的很安逸,生活无忧。但是我在广州有熟悉了四年的环境,有舍不得的自行车事业,有比较开放的环境,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所以还是会偏向留在广州。毕业时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进事业单位,像螺丝钉一样钉在那里,慢慢生锈,终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最终没有去,保持现在的状态并成立了公司。趁现在年轻,经得起一些折腾。”

蒋平的公司现在主要经营公共单车业务,及公共单车绿道驿站经营,团体的旅游,赛事策划组织。其定义较高的项目为“城市低碳自行车解决方案”,即希望通过社会大众化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一些使用的自行车,让他们在周末休闲或平时的时候能够骑着自行车去游玩,让更多人了解自行车运动的一种方式,这是他们的一个理念。“公司下半年会把自行车比赛业务比例提高,组织策划更多的赛事。基于广州本地特点,主动策划一些类型的赛事,然后招商,通过这种运作方式,发展自行车赛事……寻找到场地,然后和场地方沟通,让他认同你的一些理念,配合当地政府的一些市场策略,政治需求……做自行车赛事是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活,吃力不讨好。所以我很佩服那些赛事组织方,或活动带头人。”

其公司成立以来策划组织的比赛包括大夫山的几场山地赛事,羊城自行车文化节,凯路仕广州站的比赛,包括接下来10月禧玛诺车迷节广州站自行车比赛等。

蒋平述说举办自行车比赛的困难挑战时说道:“策划比赛一定要有耐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赛事运营。刚开始组织比赛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硬件方面的阻碍,场地不够,缺少资源。你的能力决定你能做多大的事情,你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现在我们遇到的瓶颈是业余自行车比赛的内涵问题,缺少一个比赛本质上组织运作的内涵:怎样的比赛才更好玩。

虽然是业余比赛,但比赛不单纯只是竞技本身,还要有服务性的东西在里面,不止要照顾到最厉害的一帮人,懂规则的一帮人,你还要照顾很多入门级的人,这部分人才是未来自行车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比较少能提供完整呈现自行车赛事的组织工作,往往只是拘泥于竞赛本身。让选手在比赛中得到进步,场内外更多的互动,是增加自行车爱好者对自行车热情的很好方法。”


比赛掠影  

国内业余自行车比赛密度大,缺少品牌赛事

现今国内业余自行车赛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自行车赛不单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表演,是宣传一个城市面貌的大好方式。在问及如何看待国内自行车业余赛的发展势头时,蒋平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去了上海,那里的比赛氛围很好,而上海一些人谦虚的认为广东环境好,赛道类型多。但我觉得广东没有利用好这些环境搞持续性、稳定性、规律性的比赛,让自行车爱好者对赛道有所期待,广东从来不缺赛事,但是缺品牌性的赛事,能形成核心的叫的上号的赛事。”

国内需要一些这样的比赛,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丰富文体事业的需求。现在业余比赛密度大,就像看一场表演,而运动不只是表演。从大众参与度来说,群众参与会越来越多,但是从业余的选手来说,现在出现了一个断层,没有一种激励自行车运动、新人达到一种阶梯式的成长的体制。比赛看到比较多的老面孔,或者是新面孔都是一些专业队的老面孔退下来。“按照国内这种业余密度,应该培养出一大批的、有能力的年轻的选手,能够发现一些好的苗子,而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还是很少很少。它真正带来的好处是:喜欢骑车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喜欢竞技的人不多。参加比赛为只是了新鲜感,喜欢竞技的人没有根据比赛密度而增长,匹配不上现在比赛密度。”

 

车队合影   

未来,坚持走发展自行车行业道路

俗话说,三十而立。蒋平这位80后,离而立之年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去奋斗。从懵懵懂懂到慢慢入行,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羁绊,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对于未来的方向,蒋平坦言道有些模糊:“最近我的想法是想做自行车的国际裁判,这是我的第一个精神目标。第二个精神目标就是依靠大学城校园的学生,环境(绿道),硬件(场馆、线路),人口基数,组织上的本地资源,把大学城做成一个真正的自行车文化氛围基地,刺激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我目标中想要去做的事情。现在广东政府宣传两个主题:建设绿道、低碳生活,这也符合广东快经济慢生活的概念,而自行车是最好不过、不可替代的载体。

除了公司要保持生存或盈利的需求,投入精力去做要考虑一个持续性发展、运营的事情。公司不单只是赚钱,带动行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样子才是两全其美的。这就是之后我对公司定义的思路,也希望这些思路能够吸引到一些专业的人才一起去做。现在自行车专业人才很少,因为这是个不赚钱的行业。除非说特别爱好、有勇气的人,才愿意留在自行车行业发展,更多的人选择的是当他们找到一个更好的平台解决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的时候,才会考虑把自行车当做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也是我们车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的选择,在空余的时间再去骑车。

无论怎样做,你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缺少很多东西,包括的视野,专业能力,资源,资金……但是我相信自行车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我也会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UbikeU几位元老毕业合影

责任编辑:小丹






上一篇:“邀广州市长同骑单车”——专访拜客广州(图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