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

澳洲博主Steven测评反馈:Pro+Disc60

又是一个新的轮组日。同为碳纤维轮组,这是否意味着这又是众多轮组中平平无奇的一款呢?显然不是,这是新碳纤维轮组的一个新开始。怎么说呢?让我们先开箱,再听我娓娓道来。

这对轮组由一家名为Up-Vine(静藤)的中国公司制造的。打开轮组箱我们会发现,前后轮是分开包装放置在一个大外箱里的,并配有独立的拉手便于取出。内箱的打开方式也和一般轮组不同,我们需要将标签朝下进行开启。打开后可以看到盒子的四个角均由泡沫填充,将轮组悬浮固定在盒子的中央位置。

图片6.jpg

打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前轮,一个后轮,以及一个零件盒。零件盒里面有什么我们稍后再聊,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对轮组上的标签。标签写的都是中文,我并不懂中文,所以我不知道他们表达了什么内容,但我猜是写着:“恭喜你购买了这款漂亮的轮组”。在标签的背面,有一张表格,上面由人工手写了两个轮子上各自的单根辐条张力数据。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品控的细节。零件盒里则是附赠了两根80mm铝合金真空气嘴和两根塑料胎棒。

再来看一下这些车圈的外观,车圈表面是亮面的,LOGO贴纸则是贴在车圈表面,用手摸就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车圈上blitz标识的位置由银色和红色组成,而另一侧的“Up-Vine”字样,则是金属拉丝银的质感。

这对轮组原厂自带真空胎垫,兼容开口胎与真空胎。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重量,先看后轮,含真空胎垫的重量是790g,而前轮含真空胎垫的重量是670g。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对60mm框高的轮组,所以这个重量表现可圈可点。

接下来再来看看车圈的宽度。首先是后轮,内宽为23mm,车圈边缘的外宽是29mm。但如果我们把卡尺放到车圈最宽的地方,这个位置实际上稍微偏下一些,测得宽度大约为30.5mm。前轮同样是23mm的内宽,但在车圈边缘的外宽是30mm。车圈最宽位置(与后轮相比差异较大)是35mm,因此前轮的车圈是向外鼓起的,而后轮保持相对平坦一些。

这些尺寸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能够支持安装更宽的轮胎(30mm、32mm、34mm、36mm),并且可以充分发挥轮胎与宽车圈匹配带来的最大气动优势。不仅如此,使用较宽的轮胎并降低胎压,还能提高骑行时的舒适性,过滤减少地面的颠簸,并在转弯时您的轮胎将获得最大的道路接触面,提升安全系数。

这些优势是新一代轮组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60mm的框高和仅1460g的重量使得这高框与宽圈的轮组不仅更加轻巧,还能提供非常好的性能。

接下来,撕开一些真空胎垫,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辐条孔下面都有对应的孔位,方便使用调圈工具调试,这里需要5.5mm的六角套筒扳手。每个车圈上都有一个排水孔,通常位于左侧碟片侧。我们还发现一个细节,这些车圈上都标注了重量。这个前车圈是483g,后车圈是465g,看来这又是一处品控的标识。

辐条理所当然是碳纤维的,非常宽,宽度为5mm,厚度为1mm。辐条的数量为:驱动侧16根,而在另一侧(碟片侧)为8根,两个侧面辐条均为交叉式布局,这很好。前轮的辐条数量为:非碟片侧为7根,碟片侧为14根,总共21根,交叉时并不相互接触,符合标准。与此同时,这些碳纤维辐条的辐条帽是外露的,并没有做隐藏设计。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对轮组的做工如何。首先是车圈的中心偏差(dishing)。使用数显偏心工具测试,后轮的偏差为0.2mm,前轮的最大偏差为0.1mm,数据非常优秀。

接着,我们检查车圈的平整度(true)。首先是偏摆情况,对圈刹车来说,左右偏摆尤其重要,测试时,仪器指针在91和24之间摆动,差值为0.33mm,非常优秀。接下来是车圈的跳动测试,测试时,指针在-2到+15之间摆动,差值为0.17mm,同样非常优秀。

再来看看前轮的平整度,偏摆测试时,指针在94和+10之间摆动,差值为0.16mm,优秀。跳动测试时,指针在80和0之间摆动,差值为0.2mm,前后轮的平整度都非常优秀。

总体来说,这对轮组的品控做得非常到位,精度非常高,值得信赖。

辐条扭转测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辐条平整与前进方向一致,从而获得最大的空气动力学收益。辐条固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辐条是否完全笔直,或者是否有轻微的弯曲。

我们先从车圈侧的辐条开始检查,再检查靠近花鼓的部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辐条每一根都完美对齐。前后轮的表现一样,几乎完全一致。也许有一根辐条可能有一点点细微偏差,但这完全不需要担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完全平直的辐条,几乎完美。

这里有一个快速判断辐条张力的均匀程度方法,用一个塑料件去轻轻敲击每根辐条,并听其音调频率。有一根辐条略高,其它的几乎都在同一音调。这样就可以快速判断辐条的张力是否均匀,而无需使用数显的辐条张力计。

再试试另一侧,几乎完美,只有一根辐条的张力稍微比其它的高一点,随后我们使用了数字张力计进行精准测量,并绘制了图表,这样一目了然。使用数字工具测量每根辐条的张力并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到张力应用程序中,最终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在5%的公差范围内,所有辐条的张力都非常均匀,左右两侧的张力几乎完全一致,表现非常出色。

关于花鼓,它们的外观非常精致,采用了哑光黑色,前花鼓特别是非碟片侧的法兰做得比较小,辐条呈放射状排列,法兰仅有一点小凸起。后花鼓则将碟片侧的法兰分为四部分,似乎采用了圆形法兰,并在法兰之间进行了镂空处理,以减轻重量。后花鼓塔基侧的,有一个非常大的法兰,但你不用担心重量,更短的辐条会更轻,并且他们在法兰处做了大量的镂空以减轻重量。

这些法兰的厚度很大,不是很薄。你可以看到花鼓上有一点点印刷的LOGO,但非常隐蔽,几乎看不见,只有“V”形的绿色字母清晰可见,其他部分几乎看不到。

花鼓的轴承采用钢轴承,非常顺滑。虽然感觉到有一点阻力,但轴心还是能够轻松旋转。前花鼓有些许阻力,轻推就能感受到,而后花鼓则几乎没有阻力。为什么前花鼓会有轻微的抓力而后花鼓没有呢?这个可能是设计上的差异。

听一下棘轮的声音,咔哒声很轻,响声比较密集,大概是中等偏快?

在停止转动时,链条和花鼓轴承会在瞬间空转,想停就停,非常的丝滑,简直丝滑得要命。只要一停转就能瞬间空转,几乎没有阻力。而有些花鼓则不同,他们在停转的时候很难一下子停下来,甚至会导致链条跳动打到车架,而这对轮组恰恰相反,非常丝滑。

我们还得看看内部结构。先从后花鼓开始。可以看到,它的端盖上有双重密封,双重防尘密封圈。花鼓内的轴承是钢轴承,使用的是钢球滚珠以及钢制的轴承托架。这些零件都可以手动拆卸,无需特殊工具。花鼓的咬合系统采用的千金片与棘齿啮合的棘爪结构,使用四爪系统。棘爪结构的咬合方式已经在自行车领域使用超过80年,经过多年的考验,可靠性很高。然而,与DT Swiss的棘轮结构不同,这种棘爪结构无法更改啮合次数。棘齿的数量总共是60齿,在生产过程中将其压入花鼓壳体内,这与DT Swiss的设计不同,后者的棘轮可以更换。花鼓内部的铝制垫片套筒以及轴承都是钢质的,组装时也很容易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

在后花鼓的左侧端盖上,使用的是单密封设计,而前花鼓和碟片侧的端盖则使用了双密封设计。仔细观察防尘盖的内部,可以看到一个橡胶O形密封圈。这个密封圈是手动转动花鼓轴时产生摩擦的原因。现在我们可以尝试数一下每一圈的啮合次数。将气门嘴朝下固定住花鼓,然后用手转动花鼓体,从头开始数,转动一圈后就能够数出大约60次的啮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最重要的部分——把这些轮组装到自行车上,看看它们的表现如何。我们以前轮作为参考,因为前轮的车圈稍宽。装上28C的轮胎,充气压力为55 PSI,充气后,轮胎的直径会略微增大,最终充气到30mm以上。30mm轮胎充气后,测量值大约为32.5mm,而32mm的轮胎则充气到大约能膨胀到33mm。可以看出,随着轮胎尺寸增大,轮胎的鼓胀度逐渐平稳。所以,假设你使用36mm轮胎,可能数值会接近36.5mm,当然这只是估计。因为车圈宽度的关系,如果你使用更小的28mm或25mm轮胎,轮胎的鼓胀比例会更大。(静藤官方建议,PRO+不宜使用28C以下的轮胎,会存在脱圈风险。)

说到今天的表现,这些Up-Vine轮组表现得非常棒。非常亮丽,看上去非常漂亮。

我已经骑了这套Up-Vine轮组五次了,计划在周日进行第六次骑行,到现在为止都表现得很好。

那么它们的骑行感受如何呢?首先, 60mm框高的正常表现,确实能感受到些许的侧风影响,和其他60mm车圈时的感觉一样,并不比其他60mm车圈更明显或更轻微。至于气动性,60mm的车圈显然比50mm更具气动优势,而50mm车圈又比40mm的更具气动优势,依此类推。

我知道他们在德国进行了一些关于这些车圈和车架组合的测试。如果你非常吹毛求疵,讲究的是微小的差异,比如0.01%之类的轮组差距,确实,如果你能感觉到这些差别,认为这会有影响,那也挺好。不过,对我来说,60mm的框高感觉就和市场上大部分60mm的车圈差不多,在气动性能上,它们确实比50mm的车圈更快,这是可以感觉到的。我确实喜欢谈论气动性,尤其是他们设计上有一点非常棒:他们把前轮的车圈做得比后轮宽,因为前轮是第一个迎风的,风直接吹到你的轮胎和车圈上,前轮帮助打破风阻,后轮则大部分藏在座管后面,所以后轮不需要像前轮一样宽。这样设计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非常合理。

我也喜欢这套轮组的亮面的油漆,今早我们骑行时停下来,碰到了一位车友,他说:“这轮子挺好看,但我更喜欢哑光黑。” 我心想,哦,原来如此,但我的车架是亮面的,所以我就选了亮面轮组。我说,如果你的车架是哑光的,那你就配哑光轮组,车架是亮面的,那就选亮面轮组,搭配起来会更合适,审美是因人而异的,你觉得呢?

说到这套轮组的质量,真心不错,制造工艺和细节处理都很到位。首先,轴承非常顺畅,可以看到,我把车架挂到支架上,插入轴承后,轮组旋转非常轻松,阀门会因为重心不均而稍微下沉,表现极好。前轮也很顺滑,尽管有橡胶O形密封圈,但仍然非常顺畅,几乎是我用过的最丝滑的轮组。可能我也曾有过一套陶瓷轴承的轮组,感觉差不多,但就钢制轴承而言,表现已经非常棒了。

另外,我很喜欢这套轮组的塔基系统,轻松顺畅。当你下坡时停止踩踏,飞轮不会把链条推往前推导致撞到车架后叉后“啪啪”作响,保护了车架的油漆。这个细节虽然微小,但很有用。如果你喜欢更吵的花鼓声,那么这对轮组可能不适合你,因为它采用的是爪式和弹簧离合器系统,而不像DT的棘轮系统那么响。即使你减少花鼓内部的润滑油,声音依然不会很大,因为这种设计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过,声音还是挺好听的,类似于时钟的滴答声。每转一圈,约有60次啮合,而且这种爪式和弹簧离合器已经使用了超过80年,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问题不大。尽管如果能换成DT的棘轮系统会更方便维修,也能根据需要更换啮合次数,但这套花鼓依然非常优秀。

最后,谈到这套轮组的品控质量,我已经检查了所有细节,视频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我还检查了更多的部分。总的来说,我给这套轮组打9.8分(满分10分)。这是我给轮组打的最高分,之前只有一套轮组得了9.5分或9.6分。我不是说它特别强,特别轻,或者气动性能超强,而是说它的制造工艺和材料质量非常优秀,绝对值得这个分数。因为一套优秀的轮组,首先需要一条优质的车圈。

如果轮组的平整度存在差异,你会在辐条孔处看到有些辐条稍微突出一点,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不过,这些轮组的辐条张力非常均匀,极为一致,这也说明车圈几乎做得非常圆整。

要想做出一套好的轮组,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车圈。至于辐条在花鼓上的固定方式,我知道很多博主曾经指出,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因为辐条可能会从侧面滑出来,但没有相关证据来佐证,比如图片、视频或其他证据,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因为我本人也有一些类似结构的轮组,包括一些非常流行的知名轮组,而这些轮组的辐条就采用了这种固定方式。你看不见的地方,辐条就是这样固定在花鼓上的。我之前还有一套轮组,我记得它们也采用了同样的做法。

我个人从未遇到过辐条滑出来的情况,也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类似的事件。如果我错了,或者有证据证明这种做法不安全,请务必告诉我们,因为如果辐条真的掉出来,那会很危险。但目前为止,我并没有遇到过任何问题。

另外,这套轮组没有附带备用辐条,我曾给他们发过邮件,他们回复说轮组不附带备用辐条。当然,如果需要,他们可以提供备用辐条,尚不清楚是否需要额外付费。

责任编辑:Ting

上一篇:轻巧好骑的综合轮组 集鹿JESNROD Nadia D50公路轮组评测

下一篇:波动力PERTUAL,邀你一起出“彩”!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 全部
  • V··· 2024-11-08 09:54

    这些博主好歹也骑车,比以前广告找老外演博士演专家强

    +1

    0
    回复
    举报
  • kingfar 2024-11-08 09:31

    这位博主看样子是接了不少国产拼推广的单子,后面那整车全是国产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了属于是~!

    +1

    0
    回复
    举报
  • 刘子光 2024-11-07 19:43

    国产轮组做的还是不错的

    +1

    0
    回复
    举报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