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行车产业链信息网

行业动态

[美骑评论]智能单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智能硬件与物联网是目前最火的科技概念,在未来不仅手机和电脑可以联网,你的手表、眼镜、汽车、自行车,甚至你家里的灯泡都可以联网,并且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信息共享与指令互通。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智能硬件与物联网的确是智能领域的未来趋势。

在上一篇《小米自行车长啥样》预测文章中,我们提出了对智能单车的众多猜想,虽说是猜想,但其中大部分功能已经在概念产品中得以实现。按理说,如果技术上成熟,又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智能单车应该像智能手机一样更早普及才对,但从目前的状况看,除了极少数保守的商业尝试,智能单车和智能装备类产品仍然离我们非常遥远,普及之路似乎非常漫长。

智能单车的普及要克服哪些障碍?作为消费者,究竟会不会购买智能单车?今天美骑网为大家总结了智能单车普及四大难:

难——产品设计难

网络中那些传播广泛的所谓智能单车的设计图,通常是由概念设计师或者概念团队所打造,这些概念设计往往追求视觉冲击,并没有考虑到自行车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这些设计往往中看不中用,无法产生商业价值。并且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太过超前的外观设计还会阻碍选购,在这个低调为王的世界里,大家都不愿被贴上特立独行和怪异的标签,就算很多饱受好评的概念汽车(如路虎极光),在量产之前还是要对外观设计做收敛和妥协。

QQ截图20140917135106.jpg

如此般概念设计屡见不鲜,但可操作性差

还有很多穿戴类的电子产品,除了本身的功能性,还有装饰性的效果,如果产品功能破坏了这种装饰性效果,那么产品再好用也会打消用户长期使用的念头。如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如果外观设计很丑或者太过超前和怪异,想必都不会吸引消费者选购,而那些设计超前,使用起来有种骇客帝国氛围的产品注定是小众的选择。

而如果将全部电子原件整合到常规的车体或者零配件内,则十分考验产品设计和装配工艺,电子类产品本身就比较“娇贵”,既要发挥功能,又要兼顾美观度和电子原件的安全,无疑对智能设备厂商的研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电子变速来说,无论是研发还是普及之路都非常漫长,这其实自行车的使用特性有很大关系,我们对自行车的基本要求是可靠和耐用,但如今的电子产品多为易损快消品,两者结合势必有很高的难度。

难——成本控制难

任何产品要想广泛普及,产生商业价值,成本和售价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少数投入商用的智能单车或零配件产品的解决方案中,我们的确看到部分功能卓越,吸引人购买的产品,但这一切念头都会在价格出现时被打消。这也是为什么广大车友如此期待小米智能单车的面市,小米手机将智能机拉到百元价位,小米手环将售价上千的智能手环拉下神坛,如今电子科技的发展,智能类产品的芯片及硬件的价格急剧下降,那些贵的离谱的硬件产品实在没什么存在理由。

非变速版售价1049美元,而变速版售价为1199美元.jpg

Vanhawks Valour智能单车,非变速版售价1049美元,而变速版售价为1199美元

当然,我们仍然理解很多创业公司的苦衷,大量的研发费用和小批量生产的成本提高都是没法避免的,但是随着科技和电子巨头的加入,成本的降低已经可以预见,但是否能降到普通消费者满意的水平还有待观察。

难——用户体验难

对于现阶段的智能类产品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要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创造优秀的用户体验。回想初代iPhone使用虚拟键盘替代机械键盘,受到了大量讥讽和嘲笑,颠覆用户使用习惯的产品出现都需要一段过渡期,而过渡期的长短则由产品的颠覆性决定。

SHIMANO XTR Di2的可编程变速系统算是行业巨头在智能化领域的重要进程,回想当年适用于公路车的电变刚出现时,就曾遭到过不少车手的批评,在机械套件时代,车手每一次变速操作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机械反馈,经验丰富的车手甚至可以通过微小的力度差别判断档位差别,而电子变速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种微妙的使用体验,往往会给车手带来不适,时至今日电子变速在职业公车赛中占有一席之地,证明了其产品在颠覆性上的成功,最新XTR Di2上,SHIMANO也听从车手意见,在手变处曾加了机械反馈,目的就是让车手拥有熟悉的使用体验。

3.jpg

再说说在智能单车上必不可少的电池,有电池就要经常充电,原本是纯机械的自行车产品,是否也要像手机电量一起“牵动人心”。曾有国外相关机构对手表使用者进行调查,功能繁多的智能手表如果需每周充电是否可以接受,结果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表示不能接受,因为消费者认为手表本应是无需关注电量的产品。专业车手有技师参与车辆维护,那么民用级别的产品,消费者能接受每天都操心电量的日子么?出门之前,除了要关注手机有没有电,还要关注手表、眼镜、自行车有没有电,如果遇上低电量强迫症患者,这样的生活简直是一场噩梦。

难——车企转型难

自行车属于传统制造行业,研发生产上一直趋于保守,视线普遍停留在行业内,少有跨界合作的案例,整体机动性非常差。对于外来行业入侵,车企始终认为自己优势明显,不可能被颠覆。门外汉入侵并后来居上的案例如今已经屡见不鲜,况且相比之下,自行车(尤其在国内)原本就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遇上有互联网思维的巨头,被复制和颠覆的可能性极大。诺基亚CEO在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综上,智能单车要想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消息是,相比多年前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不管对哪个行业来说,变更都意味着全新的机遇。

责任编辑:大海

上一篇:文哥的“毒品店”:探访广州宇骑单车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大家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   注册

您还可以输入200
举报成功,管理员会尽快核实及处理
安全提示

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推荐骑客

推荐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