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
用评论、发帖、打赏。
请及时绑定,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
中国职业公路赛要大而全,还是小而精?
这样的赛段设置让小编想起了年初的环澳赛(Tour Down Under)。
环澳赛是典型的小而精的公路世巡赛的代表,它也是一个不需要转场的多日世巡赛。赛事的大本营位于阿德莱德市中心的维多利亚广场,官方酒店是旁边的希尔顿酒店。一周的比赛时间,所有车手都住在这个酒店,每天从这里出发到各个赛段的起点。
比赛赛段的设置都围绕阿德莱德市,除了最后一个阿德莱德市中心的绕圈赛,所有赛段都是点到点的,但是赛段设置了绕圈的部分,让沿路的观众可以不只一次看到车手经过,同时也缩短需要封路的公里数。
不少喜欢观看国际公路赛,尤其是喜欢看三大环赛的车友会认为中国现在举办的自行车赛道设置不够逼格。事实上,像阿尔卑斯山这样史诗式的赛道,国内并非没有。如果能在318川藏线举办一场公路多日赛,这绝对是逼格满满,难度远超三大环赛。
但是在318川藏线并不具备办职业赛的条件:高海拔危险性高;沿线不具备职业赛的接待能力;沿路的受众太少,商业价值低;几乎没有封路的可能性(由四川进入西藏的唯一公路)。因此,川藏线可以举办骑闯天路这样着重个人挑战的比赛,但绝非职业赛的理想之地。
职业公路职业赛理想的赛道设置是:
1、能表现公路自行车运动的精彩(车迷的诉求,要体现竞技性,充分展现不同类型车手的技术和车队的战术)
2、能展示当地地区特色和风景之美(举办地的诉求)
3、能保证沿路的观赛人数,尤其是起终点(商业价值)
4、安全系数一定要在控制范围内(这并不是要签生死状的极限运动)
鉴于大部分中国群众对于自行车赛事的认识还是空白一片,小编认为像环澳、环福州这样的赛道设置会比较适合目前中国现在国情。
对于办赛多时的组委会显然比小编更懂个中的道理,显然他们也想把事情简单化、精品化,但为何现在国内目前众多职业赛还是以“大而全”的形式存在呢?
环青海湖跨越三省,而环中国被人吐槽最多的是疯狂长距离的转场。而不少职业环赛举办的方式是每到一个城市举行一次绕圈赛,本来用来做为荣誉骑行的绕圈赛变成了赛事的主体。而除了单日赛环盐城以及环福州以外,其余今年举行的4个职业赛事都是9个赛段或以上。
“大而全”这样的模式占据主流的原因有2个:
1、赛事需要囊括更多的地区才能体现其赛事IP的商业价值
2、赛事需要更多地区政府的加入来分担运营成本
作为自行车媒体的工作者,小编当然希望中国能有可以跟“三大环赛”比美的3周史诗级自行车赛事。但纵使是环法,车迷在三周的时间都不能保持自始至终地保持对赛事的关注。车迷高涨的情绪会随着比赛渐进会渐渐萎靡,直到关键赛段才稍有反弹。大牌云集的环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绝大部分车手都喊不出名字来的国内职业赛,车迷又如何能保持长久的关注度呢?
2014年环京的谢幕让中国职业公路自行车赛的发展陷入了低潮期。不过,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文件下达,风口再次指向了自行车运动。业余自行车赛事经历了两年疯狂的增长之后,职业赛终于发威。万达和天珺在下半年一波接一波的重磅新闻,使得不少政府地区都有意愿在职业公路赛事大干一场:万达将创办环广西,把世巡赛再次带回中国;天珺体育计划在2017年把环鄱阳湖转为UCI职业赛;环福州承办公司万胜体育创办环上海,在明年计划联合江浙地区筹办4天赛事;在福州隔壁的泉州也创立了自己的赛事——环泉州湾,根据UCI官网消息,预计是3天的比赛。
这四个新的赛事加上原来的环青海湖、环岛赛、环中国、环太湖、环盐城、环福州,来年我国将有10个职业公路赛事举行,比赛日预计将达到72天。
一年举办10场职业公路赛,中国能吃得消吗?
很显然,公路职业赛不仅会唱响明年中国自行车赛事市场的主旋律,同时还会带来激烈的竞争。去年,环太湖在电视直播的出色表现,掀起了今年职业公路赛事的电视转播热潮(几乎所有职业赛事都做了电视直播)。那么在明年,赛事之间的竞争会体现在哪里?赞助商?参赛车队?还是口碑?
中国的职业公路赛究竟会选择“大而全”,还是“小而精”?在未来竞争中,哪类型的赛事会更有优势?2017年,我们共同见证吧。
责任编辑:Nel
环青海湖如果坚守自己,原本有机会成为一项成功而且具有自己特色和对中国自行车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赛事,但可惜的组委会失去了原来的方向
黄土高原和秦岭,围绕西安一带中心的多日赛。3-5日
+1
23比较希望UCI能够在中国继续开比环京赛
+1
23UCI顶级赛事下一年会回到中国,不过是在广西
+1
22人多车多,正府支持力不足,像外国一样搞大型多日比较困难。更何况热情的观众太少了(基本上是看热闹的)!!搞搞小形多日不行
+1
23搞搞小形多日还行
+1
22先聚聚人气,慢慢来,要等少部分玩公路的感染一大群玩山马的才有希望
+1
22不能只是职业比赛,要让自行车运动全民化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现在有很多城市的交通政策对自行车很不友好
国外请过来的队伍咱们不说数量是多是少到底对我们自己的自行车运动和赛事有多少推动作用,但是国内注册的车队却是在人员编制上越来越“国际化”,一个国内注册的车队(我就不想说名字了)在比赛上派出的队员一水的外国血统,我就不太明白这里面中国的资本投入到底对我们自己的自行车运动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花着人民币培养的都是外国车手价值何在?难道我们的投资人资本眼光只能看到商业价值吗?值得深思
+1
22做为普通骑行爱好者,没有钱、没有经验积累、缺少骑行学识,缺乏指导,一切靠自己体验和瞎琢磨!在我看来,没有自己参与的赛事就不是好赛事,缺乏体验的几乎等于缺乏观赏性。非要提及什么广大人民对公路赛没认识,怪我咯?
+1
22支持小而精!!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没有小基础,就想大而全?现在中国的自行车赛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步子迈大了,经常撤着蛋
其实觉得国内先提高水平,培养一下观众,不要太急着一来就搞环法那样的规模,人家上百年历史了。 先搞些一周左右的比赛,环海南我觉得做得不错。
广州美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Magic Cycling Corp.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377号 粤ICP备12045810号